刘丹
长春大学旅游学院,吉林长春 130607
摘要: 本文主要探讨了意象图式的含义、理论基础、特征、类型及其研究意义。意象图式是一种抽象的认知能力,其理论基础包括体验哲学、皮亚杰的建构论和互动论。意象图式的特征包括体验性、抽象性、动态性和无意识性。其主要类型包括:容器图式、部分与整体图式、连接图式、中心与边缘图式、始源—路径—目的地图式等。研究意象图式理论是认识现实世界和语言理解过程的重要环节,对于解释儿童习得母语具有重要意义。
关键词: 意象图式;认知能力;类型;研究意义
中图分类号: H315
文献标识码: A
文章编号: 2095-9052(2015)008-000384-02
一、意象图式的含义与理论基础
意象图式(Image Schema)是认知模型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。研究意象图式对于理解人类如何建构范畴、形成概念、分析隐喻、理解意义以及进行推理等认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。
意象和图式原本是两个独立的概念。18世纪,康德曾讨论图式的哲学意义,认为图式是“连接感知与概念的纽带,是建立概念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手段,也是建构意象、创造意义的必要程序,个体共有的想象结构”(王寅,2007:172)。而“意象”常作为心理学术语,指代人类的心理表征,即当人们无法直接感知某物时,仍能在脑海中想象出该物体的形象和特征。这体现了人类在没有外界提示的情况下,依靠内在认知机制形成对事物的印象。
Lakoff 和 Johnson(1987)首次提出了意象图式的概念,定义为感知互动和运动活动中不断再现的动态模式,这种结构为我们的经验提供连贯性和结构性(Johnson,1987: xiv)。Gibbs 和 Colaton(1995)描述意象图式为空间关系以及空间中运动的动态模拟表征。Oakley(2004)则认为,意象图式是将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的压缩性再描写(李福印,2007:81)。认知语言学家普遍认同,意象图式源于人类的感知和体验,且先于语言的产生。因此,认知语言学的核心观点是“现实—认知—语言”,其中,认知过程包括互动体验、意象图式、范畴化、概念化及意义的生成等环节。意象图式作为认知过程中的一部分,基于体验并与现实世界互动,抽象形成形而上的结构。
二、意象图式的类型
Lakoff(1987)强调了意象图式的动态特征,认为意象图式的形成主要来源于感觉运动,因此,动觉是人类体验世界的主要方式。动觉意象图式与空间概念紧密相关。根据Lakoff的分类,动觉意象图式可分为以下几种:
- 容器图式(Container Schema)
容器图式将目标视为一个容器,容器内部和外部形成两个区域。例如,“我在我们小组里是组长,班级中有三个小组。” 其中,小组是一个容器,班级是更大的容器。另一例,“I pour the milk into a cup.” 其中,牛奶是射体(trajector),杯子则是容器(landmark)。 - 部分与整体图式(Part-Whole Schema)
这一图式源自人们的直接经验,身体部位是这一图式的典型例子。眼睛是身体的一部分,而身体是整体。例如,“我是班级的一份子。” - 连接图式(Link Schema)
连接图式源于婴儿与母体之间的连接体验。随着成长,物理的绳索可以被抽象的事物所替代。例如,“The child holds her mother's hand.” 孩子与母亲通过牵手形成连接。 - 中心与边缘图式(Center-Periphery Schema)
该图式的理解来自身体经验。身体的中心是心脏,心脏停止跳动意味着生命结束。因此,任何事物也都有中心和边缘之分,中心为重点,边缘为非重点。例如,“擒贼先摘王”便是这一图式的体现。 - 始源—路径—目的地图式(Source-Path-Destination Schema)
该图式由始源(Source)、路径(Path)和目的地(Destination)三部分组成,体现了从一个起点到终点的动态过程。 - 其他图式(Other Schemas)
例如,前景与背景图式等,表现为空间或概念的前景与背景的关系。
三、研究意象图式的意义
通过对现实世界的体验,人们在头脑中形成抽象的思维或推理过程,从而理解他人语言的语义和句法结构。意象图式作为认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,对于认识世界和理解语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。通过研究意象图式理论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语言理解过程,还能有效地推翻乔姆斯基的天赋语法理论,并为外语教学提供新的理论指导。此外,意象图式理论也有助于解释儿童在短短几年内掌握母语的原因。
参考文献:
- Johnson, M. (1987). The Body in the Mind: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, Imagination, and Reason. Chicago: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.
- 李福印. (2007). 意象图式理论.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, 2007(1), 80-85.
- 王宣. (2007). 认知语言学.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.
- 吴炳章, 徐盛恒. (2011). 认知语用学研究.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.
- 梅丽梅. (2011). 意象图式理论指导下的外语教学.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, 27(3), 58-61.
评论